2025年2月22日,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 第一届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计算机学院323会议室举行。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张良培教授、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朱庆教授、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燕琴研究员、北京大学金芝教授、南京大学李宣东教授、清华大学王建民教授、浙江大学杨小虎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苏奋振教授、武汉大学沈焕锋教授出席会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院长张洪艳教授、党委书记李国昌、副院长刘刚教授、陈云亮教授、陈占龙教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楚丽教授、尚建嘎教授、罗显刚教授,计算机学院张夏林教授以及各科研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参加会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章军锋教授、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黄祥嘉出席开幕式。会议采用线下为主、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开幕式由黄祥嘉副院长主持。
图1 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现场
图2 校科发院黄祥嘉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章军锋副校长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表示欢迎。他指出,此次会议对于保障本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质量、学科建设取得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强调,工程研究中心汇聚了我校一批长期从事自然资源领域信息化理论方法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希望通过持续的系统化建设,突破一批创新技术,抢占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挛生工程软件技术制高点,实现成果转化,产生有力的技术辐射作用,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大智慧。
图3 章军锋副校长致欢迎辞
![]() |
图4 章军锋副校长给技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洪艳教授作《工程研究中心2023-2024年度建设工作进展》汇报。从技术攻关与创新情况、成果转化与行业贡献、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开放与运行管理四个方面报告了2023-2024年度工程研究中心运行情况,并从关键技术研发、软件系统开发、实验室条件建设、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图5 张洪艳院长汇报工程研究中心年度工作进展
胡楚丽教授、陈占龙教授、张夏林教授、钱红勤工程师分别作了专题研究进展汇报。胡楚丽作了题为《自然资源传感网及系统应用》的专项汇报,介绍了传感网资源建模与集成管理技术、观测数据统一在线接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和系统应用成果。陈占龙作了题为《自然资源管理时空信息系统平台研发及应用》的专项汇报,介绍了基于MapGIS平台的自然资源管理时空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软件系统平台行业应用成果。张夏林作了题为《固体矿产勘查开发信息系统研发及在贵州实践》的专项汇报,从国家及行业需求出发,介绍了基于QuantyView平台的固体矿产勘查开发信息系统研发背景、总体思路和架构、系统研发成果及应用成效。罗显刚教授团队的钱红勤工程师作了题为《自然资源数字孪生工程软件研发及应用》的专项汇报,介绍了自然资源多源数据融合建模、自然资源多尺度动态建模、自然资源业务增强可视化、自然资源分布式容器化架构+中心模型库协同、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四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基于数字孪生软件平台的数字化场景建设成果。
图6 四个团队进行专题研究进展汇报
技术委员会委员围绕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工程研究中心面向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国家重大需求,依据建设计划任务书,在自然资源信息感知与数据集成、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据处理、自然资源软件工程与数字孪生三个方向上开展了前沿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和成果转化。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取得了多个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领域优秀科技成果,工程化应用成效明显。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国内外合作以及行业服务,高水平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培养了一批高质量人才,支撑了学科建设和发展。
技术委员会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信息管理深度融合,突出中心标志性成果及工程化应用的引领性。
图7 技术委员会会议合影
文图:杨雯绚、陈龙
审核:刘刚
校对:卢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