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发布人:张军强发表时间:2023-11-08点击:

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22年9月获批立项建设(教育部教科信函【2022】34),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自然资源信息化工程软件技术研究是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推进“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作为“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实施环节,是破解领域关键软件“卡脖子”问题的重要行业落地。

自然资源信息管理的主要工程环节包括自然资源信息感知与获取、自然资源数据集成管理、自然资源信息处理与可视化等。围绕以上核心工程环节,自然资源信息管理工程软件面临着三大痛点问题:基础软件研发和建设薄弱,工程软件的体系架构设计尚未完善,以及精准高效的信息处理软件技术亟待攻关。

面向国家在自然资源信息化工程软件技术的重大需求和痛点问题,工程研究中心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1)自然资源信息感知与数据集成。重点研究:自然资源传感网多模态数据接入软件技术;自然资源信息集成管理泛在操作系统技术;自然资源数据中台技术。

(2)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据处理。重点研究: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处理技术、自然资源全息建模与实景三维可视化技术;自然资源数据分析技术。

(3)自然资源软件工程与数字孪生。重点研究:自然资源信息管理软件工程技术;自然资源信息服务技术;自然资源数字孪生技术。

工程研究中心拥有科研人员90人,其中教授42人、博士生导师44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IEEE Fellow 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

工程研究中心拟经过3-5年的建设,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突破自然资源传感网多模态数据软件接入、数据采集与传输关键信息管理、大数据分布式存储、全息数据快速渲等关键技术;在实验条件建设方面,拟建立4个关键技术研发实验室,1个技术集成演示验证中心,1个技术转让与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在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拟建设120人左右的科研队伍,建立以固定岗位人员和流动岗位人员为主的多元化的人才使用制度,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人才竞争、激励、流动和评估制度;在成果转化方面,以中试基地为平台,联合国家中部技术转移中心,开展技术转化和成果转移。

工程中心拟经过5-10年的建设,一是要建立一套长期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建设成为示范性高校工程管理机构;二是通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难题,研发自然资源信息领域关键技术,把中心建成自然资源信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研发机构;三是开展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示范,编制规范标准,推动更广泛的技术咨询、科普宣传活动,建立创新平台知识产权有偿转让与转化机制,将“工程中心”建设成为自然资源信息领域有影响力的成果转化窗口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四是在自然资源国土资源规划与保护、地质灾害预防、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探与调查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有市场竞争力的工程软件技术系统。

详细信息见工程研究中心网站: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