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科励志先锋|研究生国奖获得者明飞: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发布人:刘佳丹发表时间:2025-02-24点击:

个人简介

明飞,男,汉族,1997年2月出生,共青团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2021级地学信息工程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EVC、TCYB等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opic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Magazin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Memetic Computing等国际期刊审稿人。曾获2022年、2023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评2025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华为杯”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三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武汉优博论坛一等奖等奖项。

事迹正文:

“我念的经只有四个字,人生苦短。为了这苦和短,我马不停蹄,一意孤行。”

这是一个表达能力不好的人在刻画一个经历普通、无甚出彩的人。在他身上似乎只看得见许多热诚、精力,和伴随而生的荒诞,以及如骄阳和满月一样的喜悲。但他始终相信并坚持着一个人生信条,也是这个信条让他觉得自己还有一些话可以写:“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求学路上的良师益友们

从2019年入学伊始,似乎便有种无形的力量让这个初出茅庐刚进入研究生生涯的农村小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读博,将他推上了六年硕博连读的漫漫征程。于是,带着对人工智能和演化计算的未知与陌生,他从零开始,踏上了这条孤独而艰辛的求学路。

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失落、辛酸、喜悦、释怀,都在马不停蹄的一个个日夜里悄然流逝。当此时此刻在第五个年头回顾,许多的成长和收获,伴随着已经逐渐淡忘的无数挫折和煎熬,在他心中生出无限感动和感激。

亦师亦友,人生导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学路上有这样一位导师,是作为学生莫大的光荣和福气。

从对科研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到如今可以独立完成科研、并从头指导研究生新生,亦师亦友的博导所教导和传授的知识让他受用无穷。

记不得多少次在线和线下的会议,多少个密密麻麻标注的PDF文件,和多少句用心良苦、意味深长的劝戒和鼓励,才让这只笨鸟能够飞到如今的树枝。从无到有,从眼光足迹只在武汉到如今远赴重洋,从需要家里省吃俭用供读到能够完全自己挣钱读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亦师亦友的他的导师龚文引教授不辞辛苦,为一个博士学生所做的奉献带来的。那些劝勉和鼓励的话,也如春雨和春风一般,润物细无声。

高山景行,深承师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他求学的长路上,更是有几位才学兼备、德高望重的大教授,像指引和激励旅行者在漆黑的夜晚赶路的启明星。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张孟杰老师、薛冰老师,西湖大学的金耀初老师,清华大学的王凌老师,华中科技大学的高亮老师。是他(她)们在AI领域的深厚学识和博学、高尚的师风师德、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习惯,带给这个刚步入科学研究大门的年轻人以榜样和目标。每当所有懈怠,总是想起老师们认真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以及谦虚温和的君子之风,便每每都能寻回人生志向、寻回勤奋刻苦的动力和方向。

科研路上的体会感悟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十余篇论文的写作,近三十次的拒稿和重投,让这个不太聪明的年轻人也对科学研究终于有了一些小小的体会和感悟。王国维先生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引前人词作断章取义,讲了他对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重境界的理解,这是他非常喜欢也深受启发的观点。

昨夜西风凋敝树

为什么说第一重境界首先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对科研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心态上的转变和思想准备。一般的人,我们很容易沉溺在声色娱乐当中,B站、抖音、五花八门的游戏、综艺,一玩就是一整天。我们也容易因为虚荣、眼前的利害得失或同辈之间的压力而焦虑,尤其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种种这些,都是容易让人困惑迷乱的遮蔽视野的事物。那么首先我们能不能扫除眼前的这些遮蔽,和外界的繁华享乐保持一定距离,树立对科研事业的崇高追求呢?能不能在这个内卷的环境里持守内心的目标、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呢?再者,科研不是成群结队、呼朋引侣的玩闹,只有独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才能有更深邃的思考。那么我们能不能有耐得住寂寞、坐的住冷板凳的觉悟呢?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应该养成好习惯,在忙碌躁动的一天里,给自己留出宁静的时间来钻研思考。

衣带渐宽终不悔

当我们有了独上高楼,有了望尽天涯路的态度,有了对科研的期待和追求,必然的,也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且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达目的能够吃苦,能够耐劳,能够持守。一天里如果能沉下心来学习,有六个小时就足够做非常多事情了。其它的时间可以用来休息娱乐和锻炼,劳逸结合。第二点,做科研的过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几番尝试、三五天不见成效就放弃,另做别的方向,这在科研里是非常不可取的。做研究需要不断的探索推敲和尝试,我们常常做出来一个成果,都需要数月的时间。第三,虽然我们有了很美好的期待,也做了很扎实很累人的工作,但是论文的审稿、期刊的主编和编委毕竟都是人,文章的录用与否也没有凭据可言,论文因为合理或不合理的原因被拒也是常事。因此,当努力和期待落空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健康地调节与释放情绪,不能被挫折和磨难给打倒。不提倡因为科研而让自己衣带渐宽、形容憔悴,持续的努力和良好的心态都是健康学习和工作的保障。

只在灯火阑珊处

有了对科研的追求、有了足够的付出,相信最后大家一定都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来到第三个境界。在过去两三年的投稿和拒稿当中,总结出自己的一些体悟。首先,我们可以大胆地坚定信心,根据过往的经验,即使需要长年累月的持续工作,最后一定是能得到成果的,这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其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寻觅的答案往往也是在灯火阑珊的角落里,某些跨领域的结合、少有人用的技术、或者自己别出心裁的想法,把它们实现出来,往往就是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第三,科研是某个领域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而人的智慧就是有价值的文化,因此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出新方法、技术、解决方案。一般地,如果我们的论文能给审稿人以启发,让审稿人觉得有所收获,往往就更容易被录用。

踏遍山河仍年少

曾有人说:“走过平湖烟雨,跨过岁月山河,我始终相信,那些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也曾有人说:“时光迟暮不返,人生已不再来”。为了让人生少一些遗憾,他总是创造时间和机会,同时似乎也是命运使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作为过客或亲历者,去看看那些全然不一样的人生、听听那些从未曾听闻过的故事。

拉萨的布达拉宫圣洁而宏伟,而朝圣者们手持转经筒,匍匐的身躯在天穹之下显得更为高大。青海湖络绎不绝的骑士和自驾的人们,是人类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先驱和代表。大理古城年轻的人们相聚在一起,无数的爱恨离别之中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和浪漫。热闹的江城武汉,万家灯火映照着长江两岸、市集烟火飘过古老和摩登的街道与城楼,带给人们历史的厚重和生活的温暖......踏遍山河,是一个年轻人在寻找年少的秘诀,也是一个PHD在科学研究事业之外,探寻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以有生之觉悟做无生的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的生活。”以此句与大家共勉。

师长点评

龚文引,教授,博士生导师:

明飞同学虚心好学,刻苦努力,兴趣广泛,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获得同行的许多好评。主动承担对实验室同门的指导、期刊审稿、学院各项活动。助人为乐,待人真诚。


图文:明飞

审核:李欢欢

校对:刘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