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七年的学术接力
从一名对计算机科学充满好奇的本科生,到如今在多任务优化领域崭露头角的博士生,李延炽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青涩学子到科研深耕者的蜕变。李延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地学信息工程专业2023级博士生,中共党员。从本科《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堂上与龚文引教授的初次相遇,到如今手握5篇T1论文的学术新星,他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青涩学子到科研深耕者的蜕变。作为地大“土生土长”的学术传承者,从本科竞赛到硕博连读,从算法创新到工具开发,他用一串串代码在多任务优化领域刻下自己的坐标。
从工具革命到理论突破的双向奔赴
“科研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坚持。”龚文引教授的这句教诲,成为李延炽打开学术之门的密钥。当发现进化多任务优化领域缺乏标准化实验工具时,他毅然将本科阶段积累的GUI开发经验转化为科研利器,耗时半年打造出开源多任务优化平台MTO-Platform,并持续更新至今。在平台迭代过程中,李延炽经历了学术生涯的“至暗时刻”,为精准复现经典算法,他曾在实验室连续多天逐行调试代码;为验证创新性改进方案,经历过上百次参数组合的试错。正是这种“代码即真理”的执着,让他在多任务知识迁移机制上取得突破,提出多任务多类型知识迁移体系,相关成果形成8篇论文矩阵,其中5篇登陆进化计算与控制论领域顶级期刊。
学院论坛留影
开源精神照亮学术共同体
龚文引教授课题组始终秉持“独行快,众行远”的学术理念,作为团队的“大师兄”,李延炽始终乐于帮助师弟师妹们解决科研难题。他从不追求所谓的“精读法”或“效率提升”,而是注重培养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常说:“科研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
李延炽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深刻体会到开源精神的力量。MTO-Platform作为实验室的开源项目,最初是为了方便课题组内部的研究工作,但随着代码的公开,逐渐吸引了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的关注和使用。李延炽经常在GitHub上回复开发者的问题,帮助优化代码,推动项目的持续改进。他坚信,开源不仅是技术的共享,更是学术共同体的连接与协作。
实验室团队留影
代码之外的生命维度
实验室外的李延炽,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健身房里,李延炽常常一边举铁一边思考算法问题,汗水与灵感交织,让他找到了科研与生活的平衡。他还喜欢旅游和美食,每到一座城市,他都会去探索当地的特色小吃和文化景点。他说:“科研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更好地投入科研。”
在课题组里,李延炽不仅是技术担当,还是大家的“心理导师”。每当师弟师妹们遇到科研瓶颈或情绪低落时,他总是耐心倾听,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他从不推崇所谓的“情绪转换法”,而是建议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比如听音乐、看电影或者简单地去散个步。他相信,科研的道路上,心态比技术更重要。
墨尔本留影
师者寄语与星辰征途
龚文引教授对李延炽的评价朴实而中肯:“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研究者,更是一个愿意帮助他人、推动团队共同进步的人。他的工作为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支持,但他从不追求浮夸的荣誉,而是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面对未来,李延炽的目标清晰而务实:他希望进一步攻克多任务优化领域的难题;同时,他也计划探索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和双碳战略中的应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研是一场长跑,不是短跑。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初心,脚踏实地地走下去。”站在国奖的起点上,李延炽依然保持着谦逊和勤奋,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科研故事。
后记
从地大本科生到顶刊作者,李延炽用七年时光诠释了“厚积薄发”的真谛。他的故事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科研初心的坚守。他始终相信,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优化算法的终极目标,是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或许正是新时代科研人最朴实的信仰。
图文:计算机学院
审核:李欢欢
校对:刘佳丹